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老年人心理调适
来源:四川省老龄健康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:2022-10-26 选择阅读字号:[ 大 中 小 ] 阅读次数: 0
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不断传播,每个身处其中的普通民众都面临着未知的疾病风险,觉得紧张、不安,担心疫情无法控制。老年朋友们因为身体情况较差、心理应对能力较弱、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等,情绪波动更大,更为敏感,常常会出现恐惧、无助、焦虑、沮丧、易激惹(发脾气)等情况,有些老人甚至出现冷漠的表现。因此在这一特殊时期,我们更应该关爱老年人,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。
什么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
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指个体内部心理和谐一致、与外部适应良 好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。具体包括,认知功能正常、情绪积极稳定、自我评价恰当、人际交往和谐、适应能力良好等五个方面。
(1)认知功能正常,视觉听觉等感知功能、注意力、记忆力、逻辑思维、日常独立生活能力等认知功能保持同年龄群体一般水准。
情绪积极稳定,积极情绪(如高兴、平静、安宁、兴奋等)多于消极情绪(生气、悲伤、嫉妒、委屈等),面对消极情绪可以主动调节。
自我评价适当,能够正确认识自己(认识优点,承认缺点,优点缺点都接受),不自卑(不贬低自己,对自己有信心),不自傲(不盲目高估自己,不轻视他人)。
人际交往和谐,家庭内部人际关系(夫妻关系、亲子关系)良性互动,家庭外部关系保持或拓展。
适应能力良好,能够适应全新生存环境(换个地方也能吃得香、睡得好),能够适应全新生活方式(积极面对变化,乐于改变,心态开放)。
二、抑郁
(一)抑郁(depression)是情绪低落及愉快感丧失持续两周以上,同时伴有明显功能缺损及躯体不适为主要特征的情绪障碍。常表现为悲观、自责、绝望、失眠、无活力、无兴趣、无动力、自我评价低及食欲障碍等。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症状与中青年的相比有较大的临床变异,症状多样化,趋于不稳定。因此老年患者更易以躯体不适的症状就诊,而不是抑郁心境。
(二)如何调适抑郁情绪
接纳自己的不完美
抑郁情绪有时候源于我们过于追求完美。我们要懂得接受人性的弱点,我们都不是 “完人”、“圣人”,每个人都有“软肋”,接纳自己的不完美。
学会宣泄
在感到悲伤、委屈、愤怒时,学会宣泄。情绪过于强烈,会 阻碍人们的正常思维。找个地方痛快地哭泣,或者用纸笔写下来 发泄自己的悲伤都可以释放消极情绪。
主动寻求社会支持
在情绪低落时,主动向老伴、子女、亲戚、朋友寻求社会支持。夫妻之间的相互扶持、子女的关心和孝顺、亲戚间的互帮互助、朋友的倾听和安慰,都有助于减少抑郁情绪。
每天记录3件好事
每天晚上记录当天发生的3件好事,如此坚持,能够让人的幸福感增加、抑郁情绪降低。看似很小的举动,其实是让人看到了生活中的美好。
焦虑
焦虑(anxiety)是以发作性或持续性情绪焦虑和进展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神经症。常表现为紧张不安、过分担忧、害怕、很难放松等。焦虑是人类一种正常且常见的情绪,适度焦虑是正常的,但过度且持久的焦虑会影响我们的生活。
老年人可能存在的焦虑和担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躯体健康(疾病因素,听觉或视觉衰退,虚弱,生活自理困难等)、认知障碍(记忆减退、思维迟缓、理解能力下降等)、财政和社会地位改变(离退休带来的一系列改变)、对子女孙辈的担忧(安全、健康等)。老年人可能会用担心、苦恼等词来替代表达焦虑的心理症状(恐惧、焦虑),并且老年人会更强调躯体症状而不是心理症状。
如何调适焦虑情绪
学会放松 放松是减压的有效方法,可以减少紧张程度、降低心率,并且获得精力集中的感觉(如同运动员准备开始比赛一样)。哪怕只是到楼下转转或者到周边走走,也能有效降低紧张焦虑的感觉。运动会让吸入的氧气量增加,并使人更能集中注意力,同时注意到在自己的压力之外,还有多么丰富多彩的一个世界。冥想和瑜伽可以降低焦虑水平。这里简单介绍一个冥想放松练习:(1)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安静地坐下来,合上双眼。(2)由放松足部的肌肉开始,并延伸至全身,依次放松每一组肌肉。(3)深深地吸气,并将气体呼出来。关注于你的呼吸,并且在每一次呼气时数出呼吸的次数(这是让你的大脑有事可做,避免走神)。(4)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呼吸,想象一幅舒适的画面或者令人安心的声音。(5)继续花10至20分钟做以上这些内容。
保持社会联系 与朋友或家庭成员保持联系是非常重要的,和家庭成员、亲戚、朋友的交往,能够让人更多地体验到放松的感觉,降低因为身体功能下降、认知衰退等带来的紧张感和焦虑感。
老年期孤独
孤独感作为一种特殊的消极情绪体验,由于其成因和表现的多样性,内涵也较复杂,会全面地、消极地影响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质量。
(一)老年期孤独的可能诱发因素
1.个人因素
个人因素与老年人自身有关。它包括但不限于:(1)年龄,高龄老年人(80 岁以上)比中低龄老年人有更高的孤独感;(2)婚姻状况,丧偶或离异老年人孤独感更高;(3)文化程度,低文化程度老年人孤独感较高;(4)经济状况,收入较低的老年人孤独感更高;(5)生理状况,健康状况较差、患有慢性病(心血管疾病等)、经常用药的老年人有更高的孤独感;(6)生活方式,日常活动比较丰富,生活方式比较健康的老年人孤独感更低;(7)老化态度,老年人如果能积极地面对年龄的增长,其孤独感较低。
2.社会支持因素
社会支持指个体从亲人、朋友或组织等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支持。无论是老年人主观感受到的社会支持,还是实际存在的客观社会支持,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,都与老年人的孤独感显著相关,还会通过孤独感影响着老年人晚年的社会幸福感。
就社会支持而言,一些特殊的老年人群体值得我们给予特别的关注。(1)生活环境的改变会增加老年人的孤独感。我国许多老年人为照顾孙辈来到子女居住的城市,成为 “老漂一族”,其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会让他们感到孤独,且在大城市中更为明显。(2)“空巢老人”有着更高的孤独感。(3)婚姻家庭生活中,配偶之间的相互扶持是老年人晚年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。因此,丧偶、离异老年人表现出了更高的孤独感。此外,消极、低质量的婚姻关系也会增加老年人的孤独感。(4)“失独”老年人群体也表现出了更高的孤独感。
(二)自我调适的方法
老年人的孤独可能源自于缺少家人的陪伴,也可能是家庭之外的社交没有达到个人期望。要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,老年人的家庭圈子要巩固,亲朋圈子要保持,泛交圈子可扩大。家庭圈子内,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都非常重要。但目前在老年群体中,容易将家庭关系重心放到儿女身上,忽视了夫妻关系,也不擅长情感表达,认为老伴就是生活上有个伴儿。实际上,老年人的配偶不仅是老年人的主要生活照料者,也是情感的主要支持者。夫妻之间平时多表达关心和关注、多肯定对方,不仅能够促进夫妻关系,还可以降低彼此的孤独感。子女应该和老年父母多多保持联系,有助于降低老人的孤独感。老年父母也可以主动和子女联系和交流,诉说和表达自己的情感。与此同时,保持或拓展家庭外部关系,也有助于在无法从家庭内部获取情感支持时,从朋友当中获得慰藉和认可,降低自身的孤独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