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网站 站群 今天是:

攀枝花市卫生健康委员会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专题专栏 > 健康教育

“数九寒天”一年中最好的进补时机,记好10个“一”

来源:健康时报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0-01-15     选择阅读字号:[ ]     阅读次数: 0

  “冬至”已过。我国开始进入“数九寒天”,即人们常说的“进九”。而此时开始也是阳气初生之时,护好阳气,人体阳气充足,才能祛病延年。

  俗话说:一九二九不出手,三九四九冰上走。伴随而来的,是又一轮降温降雪、吹风天气。 但很多人都还不知道,在中医中流行这一句话叫,“数九寒天好养生”。

  冬至过后外界阴寒至盛,极易损伤机体阳气,因此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心、脑、肾、胃等多系统疾病高发期。此时脾胃作为‘后天之本’,如果能得到正确调养,则会对其它脏腑的保养起到引领作用。

  三类人尤其需要进补

  1、阳气虚弱的人群

  这类人群主要表现为畏寒怕冷,经常手脚冰凉,小便清长,夜尿频繁,大便稀溏,食欲不佳、舌体胖大,舌边有齿痕。冬至开始正在养阳的好时机。

  2、年老体弱人群

  身患慢性疾病者,要祛邪与扶正相结合,就是在进补的同时,兼顾治疗所患的慢性病,这样经过一个冬天的进补与治疗,不但疾病可以得到控制,而且能增强体质。

  3、易在冬季或夏季发病的病人

  比如老慢支、冻疮、关节炎等容易在冬天发病,疮疡等易在夏天发作,患有这些季节性疾病的人群,在冬天进补能把身体调养到最佳状态,在季节变化时疾病不易发病。

  冬季进补坚持十个“一”

  冬季进补吃点啥好?给你推荐点身边最普通的食物和最简单的养生法。

  1、一把大豆:补充蛋白

 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李园园在2014年12月15日健康时报饮食版刊文指出,天气骤冷,免疫力容易下降。稍有不慎,感冒病菌就会趁机侵袭。“饮食方”里第一个强调的就是蛋白质的摄入。蛋白质是抗体的物质基础,而抗体可以帮助人体与外界“异物”作斗争,维持正常免疫力。

  针对蛋白质丰富的食物,特别值得推荐的是每天吃一把大豆,即30~50克黄豆、黑豆或青豆等,轻轻松松就能摄入丰富的蛋白质,且不会额外摄入胆固醇。

  2、一碗栗子羊肉汤:补肾强筋

 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营养科张凡在2017年12月1日健康时报中医版刊文指出,羊肉性热、板栗性温,冬天进补喝此汤就再合适不过了。

  羊肉性热,味甘,中医多用于治疗肾阳不足、腰膝酸软、虚劳不足、贫血、产后气血两虚、腹部冷痛、体虚畏寒等症。枸杞能够滋肾润肺、补肝明目,中医多用于治疗肝肾阴亏、目昏多泪、腰膝酸软、虚劳咳嗽、消渴等病症。栗子可用于养胃健脾、补肾强筋,是不错的冬季进补佳肴。

  3、一根萝卜:下气消食

 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部博士李春华在2015年1月5日健康时报中医版刊文指出,白萝卜有“赛人参”的美誉,中医认为它能下气,消食,除疾润肺、解毒生津,利尿通便。也就是说,它具有清洁肠胃的作用。每个月吃上几次,既能增强肠胃之气,又能将体内淤积的毒素、浊气通过大小便排出去。大小便明显正常了,身体由内而外地清爽,吃补品也就不容易上火了。

  此外,冬季气候很燥,每个人的火气都很大、情绪也容易激动。尤其是老人的血管很脆弱,在这种气候下,着点急血压更容易升高,若是适当喝点白萝卜汁也可以清理内火,不让情绪产生太多波动。

  4、一碗茯苓薏仁粥:温胃驱寒

 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刘光伟博士在2015年12月31日健康时报生活版刊文指出,冬季喝粥是一个温暖胃部又助消化的简单而有效的食疗方法,推荐茯苓薏仁粥,特别适合在冬季食用。

  在制作米粥时,可以添加茯苓、薏仁、干姜等一同熬制。因为茯苓和薏仁具有健脾利湿、温胃功效,而姜片则可以散寒。

  5、一块生姜:驱寒暖胃

  俗话说:“冬有生姜,不怕风霜。”知名中医专家罗大伦博士在2016年12月9日健康时报中医版刊文指出,姜味辛辣,可以在体内产生热气,祛除冬季的寒气,所以受冻的病人,就可以常喝姜汤来驱寒,预防感冒等常见疾病。注意,一是冬季吃姜要去皮,二是不要在晚上吃姜。

  6、一把松子:滋阴润肺

 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中医科来要水在2018年12月7日健康时报中医版刊文,松子仁性温,味甘,入大肠、肺经,具有滋阴润肺、美容抗衰等功能,用于肺燥咳嗽、慢性便秘等疾病。

  冬季皮肤干燥,老人易皮肤瘙痒,进食松子仁,能养液息风,滋润肌肤,预防和辅助治疗皮肤干燥症。同时,松子仁每百克含热量681千卡,常食之能给机体提供较高的热量,尤其在寒冷冬季,对老年体衰、体虚者补充机体的能量,更是颇有裨益。

  7、一个阳池穴:促进血液循环

  西安市中医院推拿科主任医师安军明在2016年11月1日健康时报中医版刊文指出,阳池,意味着囤聚太阳的热量。阳池穴支配全身血液循环及荷尔蒙分泌的重要穴位,刺激这一穴位,可畅通血液循环,温和身体。手脚发冷的女性,一般只要坚持刺激阳池穴,便可不为冬天手冷发愁。

  8、一个午睡:保护心脏

  北京同仁医院传统医学科中医学博士陈陆泉于2017年1月10日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,冬季午睡能缓解疲劳,补充阳气。午睡时,正值心经当令,能够保护心脏,休养心血。不过,天气越发寒冷,午睡时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。 

  9、一次泡脚:暖身袪寒

  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主任池晓玲在2017年11月21日健康时报中医版刊文指出,“寒从脚起、冷从腿来”。冬季要重视足部的保暖,在睡前用热水浸泡中药泡脚,可以促进血液循环,增强身体的耐寒能力,让睡眠更安稳。例如,用当归干姜方泡脚暖身袪寒。

  取干姜1两、附子1两、党参1两、当归1两、吴茱萸5钱。用清水8碗加材料煲45分钟,隔渣取液,水温适宜,浸足20~30分钟。有行气活血,暖身祛寒的功效。

  10、一起走走:促进血液循环

 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教研室讲师田栓磊在2011年11月28日 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,冬季宜收,不适合做剧烈的活动,可适当做些舒缓的运动,如慢跑、登山、体操等。运动可促进体内血液循环,加强新陈代谢,改善神经末梢血液流通不足等症状,运动时以微汗为宜。

  来源:健康时报